手机端
当前位置:未解之谜 > 未解之谜 > 未解之谜 > 正文

李广难封候之谜

“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据说这是一个不知何方高人何时何地出的上联,唐朝诗人崔峒感叹到:“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民间感叹李广不封侯的是大有人在。其实从比李广晚不了几年的司马迁写《史记》的那个时候起,对李将军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就非议颇多了。为什么老百姓对这个问题总是耿耿于怀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封侯的好处是荣耀的,一方面享有荣耀的头衔和崇高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抛开头衔和地位等虚名,还有很多实惠,比如享有封

“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据说这是一个不知何方高人何时何地出的上联,唐朝诗人崔峒感叹到:“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民间感叹李广不封侯的是大有人在。其实从比李广晚不了几年的司马迁写《史记》的那个时候起,对李将军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就非议颇多了。为什么老百姓对这个问题总是耿耿于怀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封侯的好处是荣耀的,一方面享有荣耀的头衔和崇高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抛开头衔和地位等虚名,还有很多实惠,比如享有封国或食邑;可以置官署;爵位世袭子孙三代都幸福;坐享衣食租税;免服国家的某些劳役和减轻惩罚等等。

是谁规定“侯”有这么多特权呢?当然是当权者,是当权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政治制度。我们常说的所谓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这五等中的“侯”,是西周、春秋时代所行的最普遍的爵称。但这个“侯”和李广没有被封到的“侯”还不是一回事。广大人民群众所希望李广被封的是“列侯”,原先的名字叫“彻侯”,是商鞅变法的产物之一。秦国从那次变法以后,实行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商鞅虽然被车裂了,但他制定的许多制度却因袭下来,一直到汉代,还继续采用秦时的二十等爵,只是做了些小改动,把“彻侯”改成了“列侯”,为的是避讳,因为汉武帝的名字叫刘彻,同时,把列侯与二十等爵相分离,与王爵共同构成封爵制度。自关内侯以下,为赐爵制度。赐爵也享有相当多的特权,但没有封爵的优越性大。

汉代封爵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诸如诸侯不得参与政事,唯得衣食租税;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无子国除等重要原则,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汉代封爵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充分体现了论功行赏的公平竞争原则,能够为人们所接纳和采用。而恰恰是这种合理的制度,却在李广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身上,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也就难怪有人抱不平,为之呼吁了。

但是,老百姓的眼光毕竟是有局限性的,他们只看到了给李广封侯的可行性一面,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从李将军的表现来看,给他封侯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作为当权者,作为掌握封侯大权的汉武帝,就不能从李广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他考虑的是他的皇位和他的王朝。公元前141年,武帝即位,开始了掌握中国的命运达54年之久的历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40年,一种新的纪年方法被采用,那就是年号。武帝所用的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这两个字用的非常之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没出几年就发生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接下来就是楚汉相争,汉初消灭异姓诸王的战争和同姓诸王与皇帝矛盾而爆发的七国之乱。虽然这中间有过相对可以被称颂的“文景之治”,但总的来说,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之间的那段日子,社会是动荡的。只有到了汉武帝,中国的新纪元才真正开始。

汉武帝当然很珍惜他所治下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那些能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的实权派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上台伊始,就采取了果断措施,巩固他的皇位。首先,他实行了削弱封国的政策。封国与皇帝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贾谊和晁错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意见和建议,晁错更是因为侵削诸侯,疏人骨肉而“衣朝衣斩东市。”但是汉武帝是个有坚定信心和工于心计的人,他没有跟诸侯对着干,而是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适当措施,有个叫主父偃的揣摩到了皇上的意图,“……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极大地削弱了诸侯势力,防止诸王怀有独立思想。在削弱封国的同时,汉武帝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打击豪强。

通过“推恩令”和打击豪强的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而李广却不识时务地在此时极力表现自己,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广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匈奴都怕他,他又很有能耐,功夫高强,人缘也不错,他手下的士卒都爱戴他。这就难免会让别人产生功高震主和扩充自己实力的想法,汉武帝很可能就是这么想的:我这边紧着削藩严打,你那边却收买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不明摆着跟我对着干吗?这侯也怎么封你?现在就这样有人气,再给你封侯,还不反了你了?你还老实在边疆呆着吧。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有野心,有魄力。但是要想建立不世之功勋,仅仅安内还远远不够,必须还要攘外。开拓疆域,讨伐匈奴就是汉武帝要走的下步棋。匈奴是个游牧民族,哪地方好去哪儿,而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地方就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带。因此,匈奴对中原的侵犯是不可避免的。中原各国对匈奴的抵抗也是日常军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万里长城其实就是中原各国与匈奴打仗的的防御工事。谁要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谁就会受人景仰,成就霸业,甚至被当成民族英雄。

战国末年,秦朝初年,匈奴逐渐强大起来,但当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统一政权,一直到秦朝末年,冒顿单于即位才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一心忙于争夺帝位,造成边防松驰,冒顿单于趁机率兵南下,重新回到长城脚下,再度进入河套地区。西汉建立后“白登之围”让统治者丢尽了脸面。经过汉初的修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力昌盛,刘彻认为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遂于公元前133(元光二年)年开始,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一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匈奴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过。在这场持久战中,汉武帝应该说取得了胜利,虽然消耗了大量钱力物力人力,但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匈奴也元气大伤,后来终于在公元91年远遁。汉武帝同时还得到了另一项殊荣,那就是他成为了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皇帝。

在此情况下李广却不合时宜地在汉武帝的功劳簿上留下污点,给汉武帝的光辉形象抹了黑。前133年,汉用马邑城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受伤被俘。后来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汉武帝看到李广的这些表现,深为李广感到羞愧,他是个好战也好强的皇帝,接受不了失败,所以“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

上面这两点分析是李广所不能做到的,一方面他是当局者迷,另一方面,他一介武夫,是不可能有通观全局的大历史观的。他只能看到他身边的人和他自己。李广的叔伯弟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却被封了乐安侯,后来还当了一段时间丞相。“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于是他只好悻悻然戍边去了。没有封候也成了李广的一块心病,最后他也是因为“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引刀自刭”。

 

本文标题:李广难封候之谜 - 未解之谜
本文地址:www.wjzm.cc/html/2758.html

分享至:

未解之谜相关